
圖片來源:envatoelements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開始相繼出現停班、停課、遠距教學等狀況,究竟孩子們如何適應未來可能改變的教學形態,每個家庭又該如何預備?在這期間許多的變動、焦慮與恐懼,帶來的磨擦與爭執,又該如何化解?
停課在家,教育場域轉換成熟悉的家庭環境時,期待孩子的學習狀態與在學校一模一樣,基本上是緣木求魚。而且當孩子在線上課程、遠距教學期間,家長有時也無法分辨,孩子究竟是在「學習」,還是「交朋友、玩遊戲」?有些父母陪伴孩子學習時,採取緊迫盯人的方式,把家庭氣氛弄得很緊張。但或許家長也可以選擇對孩子充分「表達信任」,適度放手,以退為進,讓孩子自己安排每日學習的行事曆。一段時間之後,相信必能看見孩子蛻變成熟的一面。
除此之外,疫情期間全家人共處一室的時間變長,家長們可以把握時機主動出擊,尋找生活中的共同樂趣,例如:玩桌遊、說笑話、看影集等等,讓親子間的感情加溫。
當身邊親友面對疫情產生許多擔憂,或是想主動關心居家檢疫、居家隔離的親友時,在此也提供一個「COVID-19」的步驟口訣給各位參考:
Calmer mode 溫暖問候:給與對方冷靜、溫暖的問候語,自己不要語帶慌張。
Open question 用開放式問句並傾聽:傾聽對方的擔憂、害怕與痛苦。
Verify issues 確認親友擔憂的問題:從傾聽中,了解對方擔憂的最主要原因。
Interim solution 引導親友說出暫時的解方:雖然問題無法立刻解決,但總有過渡時期的作法,或暫時擱置的想法,引導對方將這些方法說出來。
Documentation 用筆紀錄下來:將擔憂和解方記錄下來,之後再回顧,可看見自己心態的改變,建立自信以面對更多的未來。
19 emotions 敞開心接納19種不同的情緒:談話過程中可能接收五花八門,超過19種不同的情緒:憤怒、懷疑、傷心……。傾聽就是「接納」,不去糾正對方的情緒。
過去這段期間,相信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媒體大量的恐懼訴求策略(fearappeal),讓民眾因為害怕死亡,而做好防疫措施。恐懼訴求的策略雖然以大數據而言確實有效,但研究告訴我們,如果接收恐懼訴求的人未做好心理準備,反而會出現「自我放棄、自私自利」的反效果,甚是可惜。
美國賓州大學的研究告訴我們,要讓閱聽者先建立所謂「我能感(Self-efficacy)」。換句話說,若每個人先提升知識(像聽免費線上新冠病毒課程),找到方法提升「我能感」,就能將恐懼化為信心,並持之以恆的執行防疫生活。當然更重要的是,在信仰中,祈求上帝給予足夠的信心,戰勝恐懼,找到真正的平安。
Q 如何面對未來可能在家學習、遠距教學的教育模式?
首先,在狀態還不緊急時,建議家長可以先在網路上搜尋現有的教育資源、教學平台等,先陪孩子「試讀」一兩堂課,看看孩子的學習反應、反饋,先有心理預備、建立信心,才不會措手不及;另外也應與學校老師保持交流,若老師開始測試遠距教學,也趁時在建立完善的硬體設施,讓不論在家自學或遠距教學,都能有備無患,有效陪伴孩子學習。而教學無論是面對面或是線上,都有其優缺點,建議家長們可以好好利用線上課程優點,如:不受時間控制、孩子可以按自己的學習速度進行、反覆觀看學習、即時反饋等等。
Q 疫情期間,親子相處時間多,磨擦反而增加,該怎麼辦?
建議家長們先停下來想一想,造成磨擦的親子間「落差」是什麼?可能是長期因為忙碌卻沒有關注而造成,家長可以進而跨出破冰第一步:了解。在了解的過程中,當然有可能「不認同」孩子的想法,但「尊重」是其中的解藥,提供建議與協助,也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才是良好互動的開始。
Q 面臨大考的國三生、高三生,這段期間如何預備?
其實不需太過緊張,照原定的步調進行預備,惟需注意補習班孩子之間的接觸問題,現今教育部也陸續提出應試的規範:全程配戴口罩、全面量測體溫,以及居家隔離期間學生的補考規劃等等,都需要家長孩子即時關心並配合。
Q 面對疫情的焦慮,怎麼處理?
焦慮度高的人多是所謂的「廣泛性焦慮」,而他們的焦慮內容大多是從生活事件、新聞、過去的經驗而來,產生災難化想法,認為事情一定會落在自己身上,而生發嚴重的焦慮感,這時需要給予的就是正確的資訊,也就是「現實感」,才不會一直自己嚇自己。而身邊的人過度焦慮時,「傾聽」絕對是首要的,陪伴對方去尋找解方,了解對方到底擔心什麼,而且要認知對方的擔心感很真實,所以過程中也要避免一些NG的鼓勵安慰:「還好吧?」「有什麼好擔心的!」等,有時使用聖經經文時,也要小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