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手背都是肉」這句話,為人父母都能體會。我們都希望自己對兒女一視同仁,但是,為什麼和某個孩子相處起來比較愉快?另一個孩子就是比較容易惹惱自己──我偏心了嗎?
不同教養結果下的焦慮
同一套教養方式對每個孩子的反應都不同,更遑論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總是會有和爸爸媽媽比較相似、或者完全不一樣的孩子。因著迥異的個性,當某個孩子較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就很難溫和對待,自然會有「我是否偏心」的感受。
舉例來說,若家中的姊姊個性溫和,妹妹相較倔強,命令式的教養方式對後者就會失效。當親子之間發生衝突,焦慮的結果就是讓雙方都流淚,父母也會懷疑自己──愛,真的沒辦法平分嗎?
父母對孩子的愛無庸置疑,然而,這樣的情緒也可以被理解。只要留心在教養上取得平衡,不要讓孩子有偏心的感受,隨著孩子的長大成熟,獨特的美好特質會不斷顯現。
對原生家庭議題的投射
如果父母對某個孩子比較嚴格,也可能出自原生家庭議題的投射。或許這個孩子剛好符合父母對自己過去的期待、彌補了童年的遺憾,偏心往往帶著過去的陰影,越討厭自己的某種個性,就會趨向特別愛護相反性格的孩子。
曾有父母向專業諮商師求助,發現自己對家中的姊姊總是很嚴厲,他們非常焦慮,最後才釐清原因。原來姊姊的某種性格,讓他們聯想到四處欠債的親戚,這樣的擔憂投射到孩子身上,作父母的擔憂更深,作孩子的則認為自己不被接納和理解。
拋開教養的負面情緒
父母要留心,當教養的負面情緒來襲,第一個反應要先自我審查:我的內心狀態如何?我的情緒是否瀕臨斷線?如果可能失控,最好先與孩子拉開距離,深呼吸,避免說或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此外,和每個孩子的關係會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流動,學齡前固執難教的孩子,學齡後可能會成為一個自律、不易隨波逐流的孩子。
教養過程要盡量拋開焦慮,相信自己,每一個父母都是孩子心中的英雄,每一個孩子也都有無限可能,一個接納、擁抱和彼此相愛的家,就是最好的成長空間。
歡迎收看:愛+好醫生~爸媽偏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