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發展”成長型思維”
彼得在耶穌被捕之後嚇得魂不守舍,當人問他是否認識耶穌,他矢口否認了三次。就在當下,耶穌在遠處轉過身,望着彼得,彼得就哭了。我曾經想像那個場景,當年耶穌看彼得的那一眼,究竟透露什麼訊息?是埋怨彼得的懦弱、感傷於彼得的背棄,抑或安慰彼得不要灰心喪志?
- 2021-10-05
- 發表在 親職教養
彼得漫長的人生,雖然在此重要的時刻嚴重挫敗,但日後他卻展現異於常人的勇氣,成為初代教會的巨人。這樣的人生轉折,讓人聯想到史丹佛大學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教授,一生致力倡導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成長型思維vs侷限型思維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面臨失敗時不會灰心喪志,也不把現況當作人生的終點。對他來說,只要每一天都在成長,就是最好的人生旅程。成長型思維的相對應詞,就是「侷限型思維」(fixed mind-set),這樣的人很容易劃地自限,認為自己的能力處處是極限,一次失敗就放棄,並且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緒中。
在育兒的路上,大家都希望孩子能擁有成長型思維,有趣的研究發現,雖然侷限型思維的父母,較容易養出侷限型思維的孩子;即便父母在個性上屬於成長型思維,卻未必能「遺傳」給孩子。研究者認為,或許父母在職場上耐挫力極強,但在家庭生活中,孩子看不到父母的這一面,也無從學習這樣的無畏精神,真的很可惜。
父母該如何做,才能在家中展現成長型的思維?最佳的時機,就是當孩子失敗時,父母即時所做出的反應。
表達成長型思維
2016年卡蘿.杜維克教授執行一項研究,她模擬孩子拿出不及格考卷時,父母會說出口的第一句話。他發現有些父母看到考卷時,會說出聽起來像安慰卻是氣餒的話,如:「我想你可能不是讀書的料」、「你其實不需要每一科都很好」、「我很擔心你會畢不了業」等。這些話雖然不是責備,但背後隱藏對失敗的負面觀感,間接也促成孩子的侷限型思維。
另一組家長看到爛考卷時,他們選擇回應:「這次失敗你學到了什麼」、「你覺得哪一位老師可以幫助你」、「我可以怎麼幫助你」、「考不好其實也有好處,表示我們對此還沒弄懂,有機會補強」等。這些話不把失敗當作負面,反而將之轉化為助力,幫助我們更上一層樓。
或許耶穌當年回頭看彼得的那一眼,也透露出類似的正面訊息,讓彼得從失敗中學習,並且越挫越勇。就像2020東京奧運場上的比賽,菁英選手在失敗時的心理韌性,每一位選手都口徑一致,將失敗化為進步的動力,印證成長型思維對人生的重要性。下次當電視機上的選手輸了比賽時,把握機會在孩子面前好好詮釋「失敗」的意義,潛移默化中,建立他們的成長型思維。
愛家顧問團
陳偉婷 心理諮商師
在威權時代以及群眾的影響下,耶穌被釘十架好像真的是因為有罪,難道沒有人想幫助耶穌嗎? 1964年在美國有個28歲女性,半夜走在回家的路上,慘遭手持小刀的歹徒攻擊,這名女性當下大喊救命,第一時間有人打開門喝斥歹徒,但街道再次恢復安靜時,歹徒仍在原地埋伏。過了45分鐘後,才有人真的去報警,這名女性卻已經死在攻擊中。據統計,當時有38個目擊者,這個事件開啟許多對於社會現象的研究,其中一個研究是讓受試者進入小房間內,房間內有對講機可以與外界溝通,有一對一、三人一組和六人一組的組合,小組內有個受試者在談論過程中喊救命,看看會不會真的有人去救援。
一對一組的有85%會有實際救援行動,三人一組的只有62%的比例去救援,六人一組的只剩下31%。只要團體越大,助人行為就會緩慢。美國有研究者歸納出緊急事件助人五步驟:1.覺察事件發生2.我是否需要去協助3.我有沒有責任4.有沒有能力協助5.行動。當我們需要幫助時,請求協助的內容也要夠精確,除了喊救命之外,可以帶著孩子練習,指定旁人協助,就能避免悲劇發生。
吳芃彧 營養師
彼得再三保證不會不認耶穌,但為何彼得接近雞啼的時刻,會忘記他曾做過承諾?在營養學中,血糖高的病人裡常會看到一個現象,稱為黎明效應,意思是天亮時,血糖會突然升高。研究發現高血糖時,其實會影響大腦認知,就像吃飽之後,腦子不太好使,昏昏欲睡的狀態,當大腦長時間處於這樣的情況,腦子掌管記憶的海馬體會縮小,所以記憶能力會降低。只要過去三個月的平均糖化血色素上升了0.7,在記憶測驗中就會少記兩個單字。
黎明效應是在晚餐吃很多,或是賀爾蒙的調控在睡眠時仍在運行,以至於到了隔天早上,身體處於高血糖的狀況,即使晚上睡前血糖正常,但若有胰島素分泌不足的問題,無法使血糖下降,就會在早上時飆高。由此可見,彼得可能在血糖調控上需要接受人的幫助,不至於吃了最後的晚餐後血糖高到不行,以至於忘記曾經跟耶穌作的承諾。除了均衡飲食、勤運動、減少精緻醣類的攝取外,如果已有血糖問題的人,可能會一直被責怪為何不聽醫生建議,其實我們需要更多同理心,有可能是因為腦長期泡在糖裡,以至於認知能力下降,變得無法遵從醫生建議,甚至故意唱反調。可以設定一些計畫,讓他們漸漸調適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