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個家長,都期盼孩子能有好的成就,若孩子在求學過程中,一路有好的成績,父母相對比較放心。這是台灣社會對於孩子的未來好壞,一個普遍性的標準,但是否真的可以幫助孩子,在求學過程中就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近期家長、學生一直很關注的「108課綱」,到底又是怎麼回事?未來升學之路有什麼不同?對於孩子現在就學過程,又有哪些影響?透過以下分享,讓我們對108課綱不慌張。
何謂108課綱
為何稱為「108課綱」,因為它是在108學年,也就是會在今年8月1日正式啟動,全名為「十二年國教課綱」,過去有九年義務教育課綱,到九十年代為九年一貫課綱,九年一貫課綱實施十九年之久,而今年八月份上路的,十二年國教課綱,以國民教育整體看,是第三個課綱。
過去九年一貫,要學的是「知識」,也就是以考試制度升學,例如聯考,學習知識後就要學「能力」,要把知識應用出來,而108課綱主要訴求為「核心素養」,這意思與我們平常認知有些不同,這裡「素養」的意思是,「知識」加上「能力」再加上「態度」,也就是說,孩子可以把知識用出來,應用在對人生跟對世界有益的一個方向上,所以,藉由這樣的教改方式,下一代的孩子,會是一個終身學習者。
教改核心價值
教改核心提倡素養,目的使孩子適應未來世界,課堂上學知識,以及培養情意,並且練習技能,必須要回到生活中結合與實踐,才能因應下一世代,未來AI、5G時代的來臨,我們教育要如何幫助學生們去因應,在就學過程中,就需要不斷的活化。
而另一方面,教改的核心價值,是要幫助下一代的基本知識,扎根穩固,不是過去填鴨式教育,卻失去基本知識的能力,因此,根基穩固,才有助於「素養」的學習。
素養如何評量
素養又要如何評量?例如,給一份火車時刻表,我明天前往歐洲旅行,必須在明天早上九點以前,到達巴黎,可以怎麼坐火車?學生必須去閱讀這些資訊,消化後做出決定,這就是素養導向評量的方式,因此在未來,會結合更多生活應用的題型,知識與能力併用,來評量學生素養程度。
素養是沒有辦法完全用紙筆測驗,所以未來升大學,會以「學習歷程檔案」來判斷成績,包含選修的課程、自傳、參賽、做專題實驗以及在校的其他資料等等,這些就是所謂的「學習歷程檔案」,升大學時,這些的佔比都會超過百分之五十以上,在未來這整個檔案,會是大學老師要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未來,純粹只靠紙筆測驗的成績,影響性會越來越小。
108課綱的理解其實不難,目的是希望能幫助下一個世代,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求學路上找到自己的特質,不會造成現在學的與未來之路,八竿子打不著這樣的情況,能夠透過十二年國教,有效的培養孩子未來的能力,以邏輯與推理為基石,挖掘孩子無限潛能。
歡迎收看:家庭8點檔~108課綱上路,孩子接招家長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