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孩經常會一句話惹怒父母,父母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才能避免對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
閱讀自己的身體訊號
親職專家建議父母要學習閱讀自己的身體訊號,了解自己在理智線斷掉之前身體會出現哪些反應,例如:臉漲紅、手握拳……,就要趕快拉開距離,讓自己的情緒冷卻,以免發生不必要的傷害。
拉開距離後,可以允許自己有攻擊性的想法,例如:我可以打他一頓嗎?也可以試著自問自答:我到底要孩子學會什麼?這時候,大腦的運作已經從杏仁核出來上到皮質層,你已經開始在思考了,就不會失去理智衝動行事,做出一些不應該做的事。
摔東西後,向孩子道歉是必要的
有的父母生氣時會用摔東西的方式發洩情緒,這對孩子來說當然是個不好的示範。若父母真的一時控制不了情緒,事後等大家都冷靜了,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剛剛是在發脾氣,但是我不是針對你,我是因為沒辦法控制我的情緒,你可以理解嗎?」事後道歉比假裝沒有發生,對孩子的傷害會減輕很多。
同時,父母也應該檢視自己,類似這樣生氣的狀態到底有多常發生。如果在教養過程中,父母經常發脾氣,那麼,父母其實需要回過頭來去檢視自己究竟怎麼了,為什麼會這麼容易生氣?
親職專家舉一個實例,有位媽媽經常為孩子寫字寫得不漂亮而生氣,每天檢查作業時,媽媽和小孩都會為了這事爭得面紅耳赤,在和專家諮詢過後,這位媽媽才發現她內心的焦慮其實源自於她和先生在教養方面的不一致,她的先生經常對她說:「妳沒把孩子教好!」造成她把孩子的問題視為自己的失敗。當這位媽媽學習去和先生協調,恢復她對勝任媽媽這個角色的信心,她便比較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沉默容易引起孩子的奇幻式思考
有的媽媽會有沉默的方式來表達情緒,甚至把自己關在房間,把門鎖起來,不讓孩子進來,這對孩子來說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若是四、五歲的小孩,常有奇幻式思考,很容易把自己的行為跟媽媽的情緒加乘連結在一起,認為媽媽會這樣,都是我造成的,甚至會把媽媽鎖門的動作,解讀成媽媽不要他、要把他丟掉……這一類很強烈的感覺。因此,專家建議媽媽在情緒平穩以後,可以告訴孩子:「媽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鎖門,是因為我不想要亂發脾氣,我不是不理你們,也不是不愛你們……。」讓孩子更能理解媽媽的心。
專家並提醒父母,關上房門後,父母要做的不是繼續生氣,或是不斷去想他為什麼要這樣…..,讓自己的情緒和思路一直卡在不愉快的事件中。相反的,父母要學習利用關在房間的時候,練習轉移注意力,或是深呼吸讓自己放鬆,這樣才能在走出房間後,針對事件去做一些處理和調整。
發個「討拍文」,情緒大轉彎
現代人很幸福,關在房間裡,也可以透過手機在社群論壇中打打字、聊聊天,發發「討拍文」,藉由人際互動宣洩情緒,獲得別人的同理,怒氣可以很快就消失,這也不失為轉換情緒的好方法。
歡迎收看:愛+好醫生~如何教孩子好好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