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Pixabay
所謂「學習是無所不在的」,或者「有樣學樣」等話,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去印證。曾有美國學者 Bandura 做過研究,當兒童在電視上看卡通或其他節目,就馬上學習並有行為表現,這現象統稱為「社會學習」;現今的網路世界就是一種社會學習相當外顯的平台,也讓許多人在生活上產生許多連帶影響。
2014 年 Google 與兒福聯盟針對國小到高中的孩子進行調查,其中近五成的孩子會天天上網,近三成的人平日上網平均3小時,假日至少5小時。2019 年兒福聯盟又做了另一項調查,在11-14歲的青少年中,有八成的孩子擁有手機,平均一個人使用3.8個帳號,可見透過網路而社會學習的問題不容小覷。
網路能滿足慾望嗎?
「約砲」是現今社會相當普遍的現象,儘管沒有太多人會在檯面上談論這種事,但對現代的曠男怨女來說,似乎已成為一種情愛關係上的需要。然而這種現代的一夜情,也有其危機存在,例如被人設仙人跳的陷阱、染上疾病、個人形象曝光毀滅等等。
這個行為甚至存在著物化女性的態度,加上這也算商業行為的一種,可能造成對所約的對象不敬重,因為只是純粹的男歡女愛、彼此利用和滿足罷了。這種行為亦削弱了人與人之間基本的尊重,久而久之影響到一個人價值觀,無法以正面的角度去看待一個人。而利用別人滿足自己的肉體慾望,最後受傷害的還是自己。
網路色情是「性」教育?!
一般人會在網路上點選色情有關的影片或動漫,可能多半是因好奇開始,無論男性或女性,似乎都會想了解和「性」有關的事。尤其華人通常很難找到合適的人,討論「性」這個議題,就有人將色情影片當作一種性教育的學習來源。
每個人在成長中多少會遇到性焦慮、色情、性行為等相關問題,不論在家裡、學校或朋友圈,卻都很少被提出來討論,而網路上散播很多教導性愛技巧等相關內容,不過應該思考的,不是這是否能成為性教育的平台,更應該去思考內容正確與否,這些資訊或知識真的都無誤嗎?分享者背後的動機為何?若只希望點閱率高,內容極可能誇大不實,聳動刺激卻與事實不符。甚至性產業在某些國家相當發達,成為國家經濟重大來源之一。因此,當商業利益介入教育,許多扭曲就會出現,使得色情影片對性教育的學習,基本上具建設性的意義不大。
色情網路的影響
現今的世代對網路交友的平台並不陌生,點選交友這類網站,總是常看到色情相關的廣告跳出頁面。在好奇使然的情況下,就會產生誘導,就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般,會讓人忍不住想往下探索。甚至有些業者還因此駭入相關的個人帳號,不斷傳送一些誘使人想一窺究竟的訊息。
有研究調查指出,青少年看多網路色情影片,不僅可能產生「有樣學樣」的行為,而且在思想上就接受「可以與偶然認識的人發生性行為」的觀念,甚至產生一些錯誤的迷思。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我們的生活被大多數的事物或思想佔據時,人也會不自覺就涉入其中。聖經說過「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兒童使用網路會產生的四大危機:沉迷、隱私曝光、接收不當內容、網路霸凌。網路既能成為便利的工具,也可能造成上癮行為,其中網路色情對人的影響更是劇烈。
難道網路色情若單單為了慾望,而成為抒發的管道,真的有害嗎?一旦慾望越來越大,一般的色情影片無法滿足,就可能越陷越深,甚至索求標準也會越來越刺激,因此抒發慾望應該要尋求正確合法的管道。
網路成癮會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可能是性成癮、關係成癮(只在網路上交朋友)、強迫行為(類似網路購物非買不可)、資訊超載、電腦成癮等。這些現象都會造成一些問題行為,因為那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人可以更自由,但也容易有偽裝、不負責任的表現。
如何改善網路上癮行為?
家長一定都對家裡青少年沉迷網路非常不認同,但要如何改善,又常常不得其法。2016年有研究顯示,家長通常會採取以下的方式:
- 限制型介入完全禁止孩子碰觸網路色情相關資訊,認為這樣最安全,但這不是最好的方式。
- 評價型介入或稱諮詢型介入家長或老師以開放的角度與孩子討論,提供孩子完整正確的資訊,當孩子有所應用時,還能增加親子間的信任。
Suler 提出一個自我改善的統整原則:不是戒除上網,而是合理上網,可控制的上網。其次,要對自己上網行為有病識感,察覺自己是否超時上網。找出自己上網的潛在心理狀態與行為,正視並面對問題所在,而非逃避躲在網路中。若能發展正常的人際與交友關係,也能藉此發展正向心理。
期望大家對上網都能有健康的心態,而且透過網路使我們的生命更提升,青少年和家長在看待上網的事情上,能越多彼此溝通協調,達成共識並建立正確且合適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