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形容年輕人年紀輕輕就已看破紅塵,人生態度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這樣的無動力世代,究竟是豁達,還是逃避?是什麼原因讓年輕人對於未來無所用心?問題到底是來自於上一代的壓力,抑或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在討論無動力系青年之前,先來了解無動力系青年普遍常見的特徵有哪些?
✔ 不動腦筋 ✔ 苟活就行
✔ 社交好累 ✔ 不想成家
✔ 沒加班費 ✔ 下班耍廢
✔ 人生沒有目標
✔ 不知不覺眼神失去了希望
到底是誰造成這些年輕人無動力?其實有裡、外的因素:
1. 家庭及同溫層感染
現在的年輕人看到與自己相同或相似的想法,很容易產生共鳴,例如說:「我覺得…好累哦!」、「我也覺得耶…」等等。這也就造成大部份的人願意花時間在同溫層裡互相取暖,漸漸失去動力。另一方面就是來自於父母親過度關愛。許多父母親怕孩子吃苦,經常對孩子說:「工作那麼辛苦,你回家好了,家裡不缺你這份錢…」。父母不願意放手,年輕人怎麼動得起來呢?
2. 產業結構僵化,年輕人出頭機會少
台灣近一二十年來,在各產業的擴張受到很大限制,很多新一代的年輕人,卻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很多好的機會都被所謂的「老人」坐好位子,等待他們退休,還待等上一段時間。失去打拚的機會,自我效能則會下降。而自我效能裡面有兩個很重要的概念是:一是「我認為我可以」。二是「我覺得我去努力就會有成果」。但現代的年輕人在這兩個面向上卻是缺乏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被剝奪了自己去體驗的機會。父母代替孩子選擇,孩子失去自主能力 。
不過,人生不就是為了一口飯、一張床,求個溫飽,過日子嘛!難道當個佛系青年不行嗎?想要選擇無動力人生,確實沒有對與錯。但要先問問自己是不是已經成全了作為一個人的責任?是不是已經可以獨立到不必再仰仗別人?還是需要別人來賙濟你呢?
事實上我們看到很多年輕朋友,沒有把自己生命應該發揚的那些資產,回饋給社會,反而是持續地在消耗父母或是社會所給予的資源。要如何幫助這些年輕人,讓他們能恢復動力?做父母親的除了要拉他們一把,自己也要學會放手…
讓孩子學習承擔風險 關鍵時刻才出手
不要每一件事情替孩子做決定,若什麼事都幫他做好了,他什麼都不會,怎麼會有動力呢? 父母親要學習放手,但不是放任,而是在關鍵的時間點,幫他一把。讓他在爬樓梯過程摔一下,他才知道這條路是有問題的。
E世代資訊搜尋力更強 父母可用引導代替說教
不論是八零後或九零後,生活在E世代的年輕人,他們的資訊搜尋能力比起父母親來得強太多了。父母親與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溝通時,應該要給予協助。特別是在溝通上要以引導代替說教。親子間的溝通要如何產生效果,方法很簡單,就是問:1.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Why,2. 如何達成 How。親子之間若彼此懂得對方的「為什麼」,又懂得如何把事情規劃好,其實就可以放手了。
幫孩子找到熱情 盡量支持少批評
爸媽在面對孩子沒有動力的狀態下,最重要的是幫他找到熱情。如果能抓到熱情,做任何事情,自然會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優點。找到熱情的關鍵期,是在中高年級到青少年的階段,也就是說這個階段能夠慢慢地發展出主體性的自我認同,但同時也很需要父母的支持。
當我們看到孩子們的生命中出現機會,就好像出現了一點點的星火,我們就要趕快搧,用支持代替批評,或許那小小的星火,能夠變成一個火焰,甚至變成壯觀的火球,生命就能夠燃燒起來。
保留探索空間給孩子 成長的可能性更多元
許多父母親被世界影響,不知不覺也會希望孩子們照著這個世代的路徑走。給孩子一個空間,可以幫助他去嘗試、拓展、探索。雖然在探索過程中也會有挫折,父母親從旁支持、協助,適度的導回正向去,讓孩子的成長更多元。
我們可以試著將家庭旅遊規劃的權力交給孩子,當他參與後,他開始會有自信,過程中,他的「自我效能」就會被激發出來了。
讓孩子經歷危機 學會為自己負責
做父母的絕對會心疼自己的孩子,不希望他受傷,但是,不能否認的,在錯誤中學習,是最快的方法。偶爾摔一摔,會讓孩子們突飛猛進。
有位學者叫馬西亞,他說:人成長有兩個條件:1. 經歷危機, 2. 做出決定。試著讓孩子們去經歷一些真正的危機,不要急著幫他們善後,你只要看著就好了,只要不影響他們的生命安全。他經歷了危機,讓他自己去面對。
要讓孩子變成有動力,就是長期地與孩子們互動、溝通、傾聽,讓他們的心裡面有熱情,做父母親就是全然支持。不必為了這個世代做選擇,只要這是他自己要走的路,上帝也為他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