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他們的欲望,藉此教導孩子分辨需要與想要的不同。
「媽咪,我可以買這個嗎?」小孩拿著從商店架上拿下來的一個玩具,哀求著說。「不行,不能買,放回去。」媽媽訓斥著。
立時,一場大戰爆發於店中。他的行為正挑戰著母親,看她是否會當眾管束他。結果,為了讓孩子安靜下來,她屈服而買了孩子想要的東西。
這是個典型的情景,每天都在無數的父母和子女之間不斷重演。其實,一旦父母為孩子定出界線之後,父母就要採取主動,這意味著親子雙方都明白在孩子的需要上,這條界線是列在甚麼位置。孩子可以學著去表達他的需要,好比:
- 「我好餓,甚麼時候可以吃飯?」
- 「我好渴,可以喝點飲料嗎?」
- 「我好冷,我要穿外套。」
- 「我好無聊,我想加入。」
父母可以直接滿足孩子的這些需要,或說明將如何滿足他們的需要。只要在界線範圍內的行為和態度都會被接受,而且會蒙祝福。另一方面,父母不要用一大堆的禁止來設定這條界線,應該將大部分的教導集中在孩子該怎麼做的事情上。好比:累的時候,你就需要休息;你要吃對身體有益的食物;無聊的時候,就做些有趣又有創造性的活動。
避免使用禁止型態的命令,好比:不要下床;不准吃糖;叫你坐好,你就不准亂動。想辦法去滿足孩子的需要,而不是為了避免他們來煩你就去滿足他們一切的欲望。
對孩子而言,生活中若充滿了禁止會變得很挫折;要將焦點放在孩子可以做以及他們的需要上,而不是放在他們不准做和他們所想要的。想要的欲望是建立在一種即時的驅力上,它對孩子身體上的健康安全或情緒精神層面的幸福皆非必需。
就像我們的天父一樣,我們要滿足孩子真正的需要,而不是滿足他一時的突發奇想或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