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freepik
做過健康檢查的人,應該都曾在問卷上勾選過「家族病史」這欄位,其中一項就是家族中風史。當勾選「家中有成員中風」時,也意味著您身上帶有類似的基因,需要從年輕開始注意心血管的健康。舉例來說,臺灣人一項特有的 CADASIL 基因,就是中風高風險族群,阻塞型中風的機率高出一般人11倍,這些族群更要時常維持健康的生活與體態。
控制血壓為首要任務
大家都知道中風發作分為兩種,「梗塞性」和「出血性」。預防中風的衛教,不外乎就是避免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遠離肥胖,再加上留意心律不整。避免三高與肥胖的方法,基本上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其中最需要控制的項目,也是最容易達到的指標,就是血壓。
要控制血壓,首先要懂得測量,但是很多人從來不量血壓,當然就不知道自己處於高血壓的危險狀態。根據心臟基金會的調查,國內超過四百萬人有高血壓,但只有六成的人自己知道,換算下來有多達160萬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尤其是18-39歲的青壯年人,常誤以為高血壓是中老年人才有的慢性病,直到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或中風之後,才驚覺自己已有高血壓多年,真的很可惜。
腦中風的症狀
一旦中風發作,快速送醫很重要,網路上盛傳黃金治療三小時,是為了能即時替梗塞性的中風患者,做緊急的血栓溶解術。因此懷疑中風發作時,不要自己開車送往隔壁小醫院,應撥打119尋求協助,才能將家人送到有急性腦中風治療小組的醫院,進行快速檢查與治療。
腦中風的症狀,以FAST四個英文字為口訣:Face臉歪,Arm手軟,Speech大舌頭,Time快叫救護車。英文可能不夠親民,臺灣腦中風學會推出「微笑、舉手、說你好」的口訣,若身旁的家人看起來不太對勁,可以要求他做這三個動作:微笑、舉手、說你好。
研究統計若家人出現上述三症狀其一,有72%的可能性是急性中風,需要趕緊送醫。至於病人本身中風時有什麼感覺?突如其來的頭痛、頭暈,甚至噁心、嘔吐都有可能。醫師通常會告訴病人,如果頭痛嚴重的程度大於過往,尤其發生在冷熱交替、喝酒、生氣、上廁所用力等時間,更是要懷疑中風的可能性。
預防勝於治療
腦中風發生時,有幾件事不可以做,別相信網路謠言給自己亂放血,以及別在發作時擅自吞降血壓藥。中風的時候血壓升高是自然反應,為了讓拴塞的血管能打通,因此在沒有醫療人員的指引之下吃降血壓藥,反而可能加劇中風的嚴重度。
面對腦中風,醫生總是諄諄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平常互相提醒家人控制血壓,吃健康的食物,規律運動,保持血管彈性,才能避免疾病的發生。
Q 中風有分梗塞性與出血性兩種,請問預防上危險因子與風險族群是否相同?
A 梗塞性與出血性的中風危險因子差不多,風險族群約有以下幾種:
- 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 2.心律不整 3.肥胖 4.抽菸、喝酒
大家最常討論的就是肥胖問題,會造成代謝症候群者,在生活習慣上常不運動、抽菸、喝酒或不適當飲食,喜歡吃大魚大肉;年輕人尤喜歡熬夜,吃鹹酥雞、泡麵,以上現象都會是可能的風險。
Q 中風的症狀有哪些?
A 辦別是否腦中風,提供大家「FAST」口訣參考。
Face 請露齒微笑,看看兩邊臉頰肌肉是否對稱往上揚,如果一邊有、一邊沒有,類似一般人所說「眼歪嘴斜」,就要留意。
Arm 雙手平舉,若有一邊撐不到幾秒鐘就放下,代表單側肢體無力,這也可能是中風的症狀。
Speech 講話時突然大舌頭,瞬間講不出話或突然說不出熟悉的單字(詞),也可能是中風。
Time 若有以上三種症狀,就要盡快送醫院。
經研究統計若出現其中一種症狀,就有72%中風的可能性,若前三種都有,中風比例就高達90%,更需要趕緊送醫。因為血液是供應神經細胞營養的途徑,血液暫時性堵塞或永久性堵塞,可能使神經細胞受損,時間若達一兩個小時,就可能會造成損傷。但若只是暫時性缺血,只要確定是梗塞型中風,在三個小時內給予靜脈血栓溶解劑,其實復原的機會就增加33%。此時若四肢無力,或伴隨癲癇狀況,最好能盡快就醫。
Q 如何控制血壓?飲食上又該如何配合?
A 控制血壓在飲食上有兩種:「低鈉飲食」和「得舒飲食」。研究指出認真執行得舒飲食者,效果近似降血壓藥物。很多人於正餐執行低鈉飲食沒有問題,但若是吃零食或喝湯,就可能造成鈉含量過高的情況。例如貢丸湯,經過鹽度測試,竟然有2公克的鹽,人一天正常鈉攝取量只需要6克,一碗貢丸湯就佔掉三分之一,所以控制高血壓最基本還是要從不喝湯、不吃垃圾食物開始。得舒飲食部分需留意四種營養素:鉀、鈣、鎂、膳食纖維。鉀和納在人體內會互相對抗,所以鈉少一點,鉀多一點,就會讓血壓狀況較平穩,含鉀離子的綠色蔬菜有地瓜葉、空心菜、青花菜等,至於鈣離子可從牛奶或優格攝取,起司也可以,但不要選擇再製的起司片。鎂離子可在各式各樣的堅果中攝取,膳食纖維則是從蔬菜、水果、全穀類獲得。另外,可以選擇吃雜糧飯,點心可選擇綠豆湯、紅豆湯這類食物。得舒飲食的低糖,注重減少含糖飲料與甜食的攝取,不過甜食以外的含糖食物,也有中風風險,需要注意攝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