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瑽寧
青少年雖然已經不是小嬰兒,但是他們的疾病種類、身體素質,以及心智年齡,還是和大部分的兒童相似,並迥異於以慢性病、癌症為主要健康問題的中老年人。這也是為什麼目前大醫院掛號分科的年齡,多半是以十八歲為分水嶺。
然而,這些正值青春期,被稱為「青少年」的孩子,在身體與心理健康上,與嬰幼兒的確有極大的差異。這半個世紀以來,有一個特別發展的次專科,名之為「青少年醫學(adolescent medicine)」,從兒童醫學的範疇,逐漸分別出來,並且正在蓬勃發展中。在眾多次醫學領域中,青少年醫學需要四個次專科的整合醫療,分別是:內分泌科、婦產科、感染科,以及精神醫學科。
內分泌科:從青春期開始,兒童的身體產生巨大的改變。每年可長高十公分,很多孩子在青春期的內分泌失調,導致皮膚、肥胖等問題,都需要兒童內分泌科專科的幫助。
婦產科:男孩最早九歲,女孩最早八歲,身體開始出現第二性徵,隨著性徵越來越成熟,與生殖或性行為相關的疾病,也慢慢浮現。這時候一個能夠瞭解青少年的婦產科專業醫療,顯得格外重要。
感染科:隨著青少年不懂得自我保護的性行為開始,性傳染病在這個年齡層的增加幅度,是以驚人的倍數成長!如何預防性病、愛滋,宣導疫苗接種等等,都極需瞭解青少年的感染專科醫師,來打造更完整的青少年醫學。
精神醫學:除了身體的變化之外,青少年的心理從依附父母,到尋求同儕接納,社交圈也從家庭,快速轉變為朋友圈。青少年就醫時,要先與醫生建立信任關係,一開始需要隱私空間,但最後才會需要父母的協助。青少年的死亡原因前三名,分別為「車禍、自殺、意外事件」,更加證明青少年非常需要健康的心理素質,而青少年醫學必須責無旁貸給予支持與幫助。
美國的青少年醫學之路,已經走了半個世紀。1941年,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首次舉辦青少年醫學的研討會;1950年,波士頓兒童醫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首次開辦青少年病房,是青少年次專科訓練之濫觴。1968年,美國青少年醫學會正式成立,研究內容除了一般門診、住院之外,逐漸擴大到心理諮商、性病門診、酒精和毒品濫用矯治等等,並且接軌社工系統,幫助孩子重回校園。
台灣的青少年醫學,基本上還在萌芽期,卻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隨著醫學的進步,未來一個人的基因檔案、疾病基因編碼,擁有全是在青少年,或是養育他十八年的父母手上?隨之而來的醫療決定,是由青少年自主,還是未成年的家長決定?這些看似遙遠的問題,其實都近在咫尺,需要更多的討論,才能塑造出一個共識。 總而言之,青少年醫學門診,理論上是一個青少年感覺安全,可以討論身心困擾的地方。更多的兒科醫師投入青少年領域,才能讓他們得到正確的醫學資訊,而不是選擇道聽塗說。
Q國高中年紀的孩子有身心上的問題,到底要看哪一科?
A很多青少年對要到小兒科看診,或與3歲小朋友或新生兒一起住院,感覺很尷尬。若要去成人的科別,總覺得醫生可能也不懂青少年正面對的特殊狀況。最重點是青少年的生活型態,與老年人、小朋友都不一樣。目前,台灣正積極推動青少年醫學次專科,兒科醫學會的理事李宏昌醫師表示,小兒科的範圍是0-18歲,孩子在成年之前,都應該找小兒科醫師。美國兒科醫學會於2005年,提出青少年醫學這重要的概念,畢竟每個時間點的身心狀況都不一樣。青少年身體發育速度高過心理成熟度,在尋找自價值的路上,恐會受菸、酒、電玩、性所影響,也會產生許多人際關係問題,必須從生活學習以及家庭生活去考量,而非單純看病而已。
Q遇自主神經失調的問題該如何處理?
A根據美國統計,青少年的POTS中有25%大多是12-19歲,令人擔心的是,台灣的家長通常對於青少年這種狀況不熟悉,習慣以批評指責的方式處理,青少年被迫壓抑狀況。長期下來有些孩子的症狀可能惡化,變成進一步的生理或心理問題。調節的步驟,首先要有好的睡眠,這超級重要。第二步要健康的吃,不要吃垃圾食物,不要吃高油脂,高產氣的食物。第三步要做適當的運動,最好可以曬太陽。在國外也有醫師整理青少年自主神經失調的口訣為STEPS(S是鹽巴SALT,T是喝水 TAKE WATER,E是運動exercise,P是處方prescription,最後一個S就是Support)自主神經失調的孩子不要少油少鹽,攝取多一點平衡身體的電解質,有些狀況醫師會開藥協助治療,親友家人老師同學的支持,建議以體諒取代責備,讓孩子可以有比較寬廣的空間調整自己。
Q該如何與孩子互動,才會讓孩子覺得父母與自己同一陣線?
A建立好的關係與互動,陪伴傾聽是最基本的,家長要做到就算孩子說了讓自己不開心的事,也要能維持情緒平穩,如果家長反應很大,甚至發怒處罰,青少年定不會再說任何事。另外,很常見到自殘的行為,對青少年來說,這只是一個情緒的抒發,不見得有自殺的打算,但是家長一旦發現,死拖活拉要求孩子去看身心科,不小心就在孩子身上貼上負面標籤,恐怕會有反效果。青少年為什麼老是覺得家長不懂他?因為爸媽不是沒有回應、愛理不理,就是「神打臉」,口頭禪總是:「我以前都怎樣怎樣」「你都怎樣怎樣」「你活該怎樣怎樣」等。最好的溝通是打開對方的箱子,解讀裡面的東西,確認箱子裡裝的是雙方都懂的東西,在一來一往的互動中,不停確認孩子要表達的情緒與感覺,別急著下指導棋或評論,才能達到「爸媽很了解我」的互動關係。
歡迎收看:愛+好醫生~青少年醫學綜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