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七口跨越文化與信仰挑戰!他們在疾病和挫折中回應亞洲宣教呼召,原來神早已預備…
剛度過 80 歲生日的巴柝聲牧師說,如果當時他拒絕了拉丁文老師的夏令營邀請,也許會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然而,在面對跨文化宣教的生命中,儘管艱難不少,但他和妻子都明白,惟有主所帶領的道路,才是最好的道路
- 2023-07-11
- 發表在 人物見證

一位是劍橋法律系高材生,一位則是家中三代宣教的非洲宣教士子女,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人,卻在神的帶領下相識,因著共同異象步入婚姻。
五十多年來,巴柝聲牧師和師母,在英國、臺灣、新加坡等地,堅持不懈地進行跨文化宣教。他們從未因路途艱辛而放棄,巴師母說:「不要倚靠自己,你的道路在神的手中,神可以帶領你,並逐漸向你顯明祂的旨意。」
從法律系到神學系
巴牧師出生在非基督教家庭,爸爸是家庭醫師,媽媽則在政府單位工作,曾獲英國女王所頒的榮譽頭銜,算是非常有地位的英國家庭。父母原本希望就讀法律系的兒子可以賺大錢,沒想到他竟然選擇轉讀神學系。
巴牧師說:「我是中學時信主的。當時我的拉丁文老師邀請我參加夏令營,營隊早晚各有 15分鐘簡短介紹信仰的時間。那時有人說,如果要信耶穌就跟著禱告,我就這樣信主了。」讀大學時,神清楚地要巴牧師將生命交在祂的手中,當時他強烈經歷聖靈的同在,神使他明白,他要走的路是服事的道路,而不是成為律師。
一、兩個月後,巴牧師因盲腸炎住院。在醫院裡,巴牧師得到聖靈的引導:一本介紹中國宣教士的書、一個以華人為主題的節目,還有一位護士直接問他,有沒有想去中國服事的感動。巴牧師心想,這就是神的旨意,當時中國正發生文化大革命以致無法前往,所以他決定先前往臺灣宣教⋯⋯
何處是我家?
巴師母的家族,祖孫三代都是宣教士。在非洲出生的師母,六歲被送到烏干達上學。每三個月才能回家一次,與父母分離的孤寂使幼年的師母經常流淚,晚上做惡夢也沒人來安慰,九歲之後,她又前往離家更遠的肯亞讀書。
13 歲時,師母回英國讀書,卻讓她更加不適應,總覺得格格不入,自己彷彿不屬於任何地方。她開始埋怨父母給她的生活,性格也變得叛逆,甚至對上帝生氣。
當時,一位基督徒好友為她禱告,起初師母並不想談論和耶穌有關的事情,直到好友向她分享了這段經節:「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雅 1:6)。師母說:「我知道那就是我的問題。」那一晚,她在床邊大哭並禱告,心中經歷極大的平安。那晚之後,她便清楚地知道神的存在,也清楚知道要去面對自身的問題:必須向父母認錯,生命才能得著益處。信仰使巴師母走出低潮,考上了原本考不上的大學,而這間學校,正是巴牧師的服事之地。
聖靈引導的婚姻
巴師母在大學一年級時加入校園學生團契,那時巴牧師正在團契講道。兩人認識沒多久,牧師便前往臺灣,因此斷了聯絡;即便如此,師母仍向神禱告,表示願意為關係等候。
對巴牧師來說,「先有異象,後有對象」,婚姻的伴侶必須和他擁有相同的異象,但師母尚未清楚自己的呼召;即便如此,分開期間巴牧師仍默默關注師母的動向。有一次,巴師母參加一個宣教事工的聚會,會中她感動的跨步向前,領受去中國宣教的呼召。
得知師母的決定後,兩人很快步入婚姻。第一個孩子也在來臺的第三年誕生了。隨著華人宣教事工擴張,巴牧師決定回英國服事。透過禱告,神清楚地要他將葉光明牧師、大衛鮑森牧師的信息帶往華人世界,於是又前往新加坡宣教。一直到 2007 年,在周神助牧師的邀請下,他才再次來到臺灣,並在臺北靈糧堂擔任宣教顧問。
第三文化的孩子
巴牧師夫婦總共有五個女兒,在新加坡宣教時,因為文化上的問題,師母作了艱難的決定—把孩子送到印度求學。原以為讓孩子們在同一所學校讀書,彼此也能互相照應。然而,隨著學校文化改變,二女兒在信仰上產生問題,因此師母便帶著孩子回英國讀書。
師母說,宣教士的孩子是「第三文化」,在本國文化和父母宣教地文化之外尋找著歸屬。在教養的路上,師母總是告訴牧師,一定要持續讓孩子們感受到愛與關懷。大女兒後來考上劍橋大學,並經歷從嚴重車禍中恢復的神蹟。二女兒雖然曾經歷信仰危機,現在則和丈夫一起建立教會。三女兒則在去紐約當模特兒時重生得救;巴師母笑著說,上帝有祂的時間。
凡事都有神預備
回顧過往,巴牧師說,剛來臺灣時有很多不適應,因為文化很不一樣,且當時沒有跨文化宣教的教導,一切都得靠自己摸索。雖然如此,上帝依然賜下許多恩典來幫助他們。
支持牧師一路走來的信念是:希望有一天,站在上帝面前時,上帝能對他說:「你是我良善又忠心的孩子。」在困難中,他總是如此禱告:「主啊,這是祢給我們的道路。雖然現在遇到問題,但我相信祢一定有預備」。
收看完整見證:
→→ 歡迎收看更多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