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參與育兒,婚姻滿意度先蹲再跳
隨著雙薪家庭的普及,父親參與育兒在許多家庭越來越普遍,然而在網路上一片讚賞聲之外,卻鮮少人知道:父親參與育兒,其實會讓婚姻滿意度下降好幾年!
孩子讓互動模式變複雜
義大利帕多瓦大學心理學系於2006-2012年間,追蹤了103個迎接第一胎的家庭,從懷孕到寶寶出生後四個月、九個月、一歲半,與三、四歲這幾個時間點,觀察這些家庭的父親融入育兒程度,以及家人間的互動關係變化。
很多人以為家中多了一個寶寶,夫妻還是可以維持原來的互動模式,這樣的幻想乃大錯特錯。假設夫妻的代號分別為A與B,在生孩子之前,家庭內只有一種互動模式,那就是A+B的兩人世界;然而當嬰兒C誕生之後,家中的互動模式瞬間變成A+C、B+C、A+B,與A+B+C這四種互動模式。尤其嬰兒的心智不斷的變化,個性慢慢形成,親密需求度忽高忽低,互動模式也會不斷改變,隨時需要調整,是婚姻中很困難的修練時期。
研究者發現,當父親參與育兒越深時,家庭越會產生以下的變化:
- 家庭三個成員之間的互動,會越來越頻繁。
- 父親融入家庭越多,婚姻滿意度卻不斷降低,到孩子學齡前都還在下降。
- 因為夫妻與孩子間彼此互動頻繁,家庭需要被調整的部分也逐年遞減。
- 長期來看,父親對家庭的穩定,依然有幫助。
看重親子關係的代價
只要生下孩子,接下來五年,每位家庭成員勢必要為彼此做出調整。不參與育兒的父親,雖然夫妻可以少吵幾次,但父子/父女的互動模式,其實會被延宕處理。今天擱置不理,未來仍然要還債,只怕屆時妻子與孩子早已習慣沒有父親的日子,想融入也不得其門而入。
早點參與育兒的爸爸,雖然在家庭事務上,會與妻子或孩子意見不合,增加吵架頻率,甚至婚姻滿意度下降。但在孩子上學之前,這些家庭就已經完成重建工程,並邁入更穩定的婚姻階段。
在研究中,父親融入程度問卷(Father Involvement Questionnaire)將父親參與育兒分為三個範疇:可近度、負責度、參與度。可近度指的是父親出現在孩子身邊的時間;負責度指的是願意在孩子的健康、照護與教育等議題做決定;而參與度指的是真實與孩子之間的遊戲與互動。可以藉由上述三種指標,來評估父親參與育兒的程度。
育兒雖然讓夫妻出現磨合期,也同時加深對彼此的認識,並在某些層面上建立信任。長期來看,這段磨合的過程是婚姻必經之路,為了避免在婚姻滿意度下滑時夫妻互相傷害,婚前若先進行諮商,或婚後定期婚姻諮詢,就能幫助夫妻度過難關。事先有心理準備,才不至於孩子來了,幸福卻走了,婚姻滿意度跌至無法挽回,真是太可惜了。
愛家顧問團Q&A
--黃鈞蔚 小兒心智科醫師、徐瑜婷 職能治療科老師
Q:父親為了出差出遠門,或長期在外地工作,與孩子的互動有何需要留意?
可用視訊方式,讓孩子與父親互動,但是手機或ipad等行動裝置,會將大人的臉縮到螢幕大小,如果聲音動作不太誇張,2-3歲的孩子較難專心在視訊上面,大概要到4-5歲才會開始有比較大的反應。
此外,媽媽亦可在一旁協助,因為孩子與爸爸之間因許久未謀面,一定較為生疏,如果孩子還小,無法專注盯著螢幕,媽媽就可以幫助爸爸了解孩子的近況,如玩具、遊戲或活動,也可以幫助孩子回想與爸爸之間,印象較深刻的回憶,如此就可以幫助爸爸快速與孩子連結。
平常也可以多傳一些孩子的生活照或影片給爸爸,但爸爸即便再忙,也要找時間回應。
Q:爸爸出差回到家,向孩子孩子示好,孩子卻不買單,或用陌生的眼光望著爸爸,如何處理?
孩子需要與大人建立依附關係,但依附關係的重點需要花時間累積,每天都看得到,較能回應孩子的需求,才能建立好的依附關係。如果爸爸因故不在家,孩子就必須與媽媽建立好的依附關係,會與爸爸生疏是很正常的事,重點是爸爸回到家,不論相隔多久,一定可以重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但爸爸要留意,絕對不要與媽媽競爭孩子的注意力。有些爸爸懷疑媽媽是否在自己不在時說了甚麼,所以小孩的反應才不熱切。但孩子並非不喜歡爸爸,而是記憶庫較小,兩三天不在家,就需要重新認識爸爸。爸爸也可以適時提醒孩子,自己多久會回來,藉此建立與孩子的關係與認知,鼓勵爸爸不要氣餒。
Q:有的媽媽不肯放手讓爸爸照顧小孩,該怎麼處理?
建議媽媽對爸爸照顧孩子的事,要放低標準,因為男人的思考方式和女人不同,不要期待爸爸能完全複製,自己照顧孩子的方式。
降低標準之餘,也可以再能忍受的範圍內,慢慢將孩子留給爸爸照顧,例如短暫離開家去買東西、繳錢,讓爸爸有空間練習,藉此培養爸爸的成就感。雙方都需要從小部分累積成就感,多次或一段時間後,媽媽就會發現,自己也能夠有放鬆空間與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