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面對孩子間的吵鬧與爭執不休,難免擔心孩子間的感情是否會就此變調?期待手足間完全沒有衝突,是不合理也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藉由每次衝突了解孩子間的差異,並且回應需要──孩子感到被愛,自然就不會心理不平衡。
因材施教卻被認為「不公平」
這是很常見的家庭事件:哥哥向媽媽抱怨,忘記帶作業,請媽媽送到學校時,媽媽把他唸了一頓;妹妹發生同樣的事,媽媽卻只說了一句「下次記得就好」。箇中原因很簡單,年紀還小的孩子卻無法明白:哥哥性格隨興、大而化之,妹妹卻嚴謹自律、事情沒做好第一個責怪的就是自己。為此,媽媽不願太多責怪妹妹、想多提醒哥哥,反顯得不公平。
父母因材施教的策略,卻讓哥哥進一步想「反應」在妹妹身上,每當妹妹被稱讚,哥哥就在一旁大聲說:「她只是比較會演而已!」「有什麼了不起…」擔心手足間因著父母的教養方式造成不和睦的根,怎麼做可以更好?
重視關係、彼此對話是關鍵
根據統計,20%的兄弟姊妹長大後關係不和睦。但是父母也無須為了手足和睦,刻意營造家中的和平、過度避免衝突。事實上,手足競爭是社會化學習的一部分,除了讓孩子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也不斷提醒父母要了解並尊重個別孩子的差異。
當父母感受到其中一個孩子的「不平衡」,要與孩子談他的感受、先讓情緒降溫,再想辦法一起解決。有時候可能只需要一個擁抱或一句肯定的話,紓解心中的壓力後,孩子自然能理解其他兄弟姊妹的感受。經常在家庭中傳遞「彼此是生命中最好的同伴」的訊息,玩樂時互相打氣、學習時彼此激勵。
父母切記不要拿自己的孩子相互比較,這會造成手足關係相當大的傷口,也不要讓孩子有「媽媽/爸爸和誰誰誰就是比較好,沒有人跟我一隊」的感受。有智慧的處理衝突,完全的接納和不斷地了解是關鍵。讓孩子知道:「即使你和妹妹不一樣,我也一樣愛你、欣賞你的獨特。」兄弟姊妹各有優缺點,每個孩子在爸爸媽媽心中都是同樣重要!
歡迎收看:愛+好醫生~手足和睦避免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