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是一位母親,她剛生下女兒,正開心哺乳時,不料,卻發現自己罹患了「乳癌」!面對如此震撼的消息,她沒有害怕,上帝的愛與信仰,在這過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小魚不懼怕死亡的原因。只是,她擔心女兒以及家人們,如何面對離別?她該如何讓這麼小的女兒,明白「死亡」的課題?進而幫助孩子不害怕「死亡」。
這在華人生活中很少談論,但死亡是如此真實,無法避而不談,為了要讓孩子、大人都沒有遺憾,我們必須有健康的心態,來一同面對。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
經歷疾病與死亡,是一個過程,可能很漫長,也可能一瞬間,若沒有把握時間,讓孩子們在平常的時候,就認識什麼叫死亡,可能會造成遺憾。若我們選擇讓孩子「蒙在鼓裡」,反而會在孩子心中造成反效果,當他們事後知道,可能會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走出來。因此,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並陪他們走過。
孩子的齡程 認識死亡
死亡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其中包括為什麼會生病?人為什麼會死亡?死了之後會去哪裡?這是很抽象的概念,但卻又需要思考的議題。
皮亞傑發展心理學家表示,十到十一歲的孩子,會真正了解死亡的概念,這稱為「形式運思期」,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對死亡是沒有邏輯,五歲到十歲這個階段時,孩子會開始有簡單的概念,比如,人沒有呼吸會死掉,也開始會玩一些遊戲,例如砰一聲你就死了,假裝死這種遊戲,這就是「具體運思期」,對死亡有一點的概念。
繪本的輔助
學齡前後的孩子,可以運用輔助教材,來與孩子分享,例如,「爺爺的天堂鳥」這本繪本,並沒有把死亡描述那麼可怕,反而要傳達一個更堅定的信息,「愛」比死亡更堅強。
故事中,小男孩經過一個門,跟爺爺到了天堂,他看見爺爺沒有再拿拐杖,他說:「爺爺,你不需要拐杖嗎?」爺爺回答說:「不用,我覺得我沒有問題。」這裡表達了一個訊息,死亡之後不再有苦痛,聖經說,天堂是沒有眼淚的。
另一本繪本「小魯的池塘」,可以推薦給學齡後,八、九歲的孩子,這本繪本沒有把哀傷的部分去除,反而描述故事中的小女孩,在面對好朋友生病的哀傷,爸爸媽媽如何陪伴孩子,去面對這樣的情緒,告訴孩子,其實「哀傷是允許的」,是一個正常的過程。
正面談死亡
小魚媽媽知道自己罹患癌症以後,她就不避諱和孩子談死亡,她告訴女兒,天堂是很棒的地方,讓孩子對這未知的領域,不會產生恐懼。透過正確的引導、父母的陪伴,死亡不是可怕的。因此,我們需要與孩子溝通,真正重要的,我們要珍惜每一天,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珍惜美好的生命,要幫助孩子思想,如何好好的活在世上,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歡迎收看:愛+好醫生~一同面對離別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