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出社會的大學生們,心中往往有很多擔憂與害怕:自己到底能不能順利與社會接軌?我的職涯能否一帆風順?其實,在畢業以前可以做許多事情,為進入職場做預備。
對未來感到茫然?四成大學生都是這樣
台灣推行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教育制度愈趨完善,大學也越來越多。過去能上大學的人盡是千挑萬選的頂尖之輩,現在滿街都是大學生,反而讓許多大學生不知為何要唸大學,對所學的科系也只是考上了就唸、興致缺缺。
大學所選科系和出社會從事的工作,已不再高度相關,很少人是學什麼做什麼。這也代表,一定比例的畢業生直到進入社會闖蕩,才找到自己工作上的興趣與愛好,這段時間可長可短,工作也可能不停地接著換。
根據《天下雜誌》2009年針對15至22歲高中職和大學生的調查,超過四成以上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實際詢問尋求職涯諮詢的畢業生,40個人當中,只有3個人清楚自己要做什麼。
這樣的現象在前幾志願的大學,如台大、清大等,並不會比較少見。努力考試和優秀的成績,與人生目標沒有絕對關係,重要的是準備投入職場的年輕人,到底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想做什麼、擅長什麼。
培養專業技能、實習和打工經驗皆重要
西方的教育體制與台灣有明顯的不同,台灣為孩子預備一個完整的教學方針和考試制度,確保接受國民基本教育的學子有一定程度的水平,卻也扼殺了部分不會考試、興趣不在書本的孩子的發展。國外強調專科與專業,大學不是唯一選擇,擁有專業技能比文憑學位更重要,按著自己的興趣發展到最好,台灣的孩子相較比較容易被體制綁住。
有些學生很早就進入社會賺錢,不管是半工半讀或是休學再讀書,其中累積的實際經驗,好的狀況能讓這個孩子明白學校與社會的落差,同時也明白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什麼。否則進入職場,才赫然驚覺所做的和學校所學或想像的不同,只會更難適應出社會的生活。
培養專業技能,實習和打工經驗都很重要,若家庭情況允許,證照課程和英語能力為必備,多認識朋友也可以更了解未來要走的方向。台灣退學比例不斷攀升,第一名的原因就是「志趣不符」,學歷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興趣與專業並行才是最寶貴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