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漂流:正視失智症,需社會共同努力!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目前台灣65歲以上,每12位就有一位失智者;80歲以上每5位就有一位失智者,其增加速度超乎你我想像…
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65歲以上人口佔台灣總人口數的13%,就目前數據來講每100位65歲以上的老人,就有一位罹患失智症,專家更預估在未來的社會每一年會增加一萬人的失智症老人,也就是說每40分鐘就會增加一位失智症
患者。面對如此高的增加速度,讓我們不得不加以重視。其實失智症是可以提早發現、治療,甚至預防的。那如何在初期檢核自己或身邊的朋友是否有失智症的徵兆呢?以下提供十大警訊:
1.記憶力減退
例如:時常忘記吃藥,或忘記自己吃過飯又吃一次。
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
例如:原本很擅長算數、打理生活,但卻開始出現障礙。
3.對於影像和空間關係有理解上的障礙
例如:跟鏡子裡的自己對話。
4.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例如:無法處理每個月的帳單。
5.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例如:找不到原本熟悉回家的方向。
6.語言或書寫出現困難
例如:開始表達能力退化。
7.東西擺錯且失去找回的能力
例如:把拖鞋放到棉被裡。
8.判斷力變差
例如:過馬路不看紅綠燈、不看汽車等。
9.從職場或社交生活退出
例如:對於人際互動轉為被動,或對原本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10.情緒或性格上的改變
例如:原本精明的性格變得遲鈍等。
研究更顯示,糖尿病、高血壓或家族遺傳的族群特別容易得到失智症,究竟面對家中長輩有失智症的情況,應該如何處理呢?
疑似老人失智,如何就醫不傷自尊
節目來賓分享,即使懷疑家中長輩有失智症,也先不要馬上斷定且讓長輩知道,平時可以記錄長輩在家中的生活,並寫成一張紙,在就醫師把紙拿給醫生,盡量不要在長輩面前告訴醫生長輩不良的狀況,以免讓長輩覺得自尊心受傷。
或安排失智中心的個案管理師,他們會針對老人的狀況做專業的診斷和治療。
失智症患者日常生活飲食控制
失智症患者除了吃藥之外,更重要的是維持健康的身體機能,除了運動、多出去走走外,在飲食上也絕不可輕忽。下表為失智症專科 徐醫生提供的傷腦和健腦食物,多食用綠色蔬果、豆類、堅果類的食物證實可以延緩神經退化、降低54%的失智風險。
善用社會資源
失智症除了記憶力減退,還會有其他認知功能的障礙、個性和行為的改變使得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家屬變成一件不容易的事,為建構完善失智症照護服務體系,衛福部表示預計在109前完成建置至少63處失智共同照護中心,368處社區服務據點以強化政府對個案失智照顧的支持,許多機構也提供跨專業的服務團隊如社工、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發揮彼此專長共同針對失智者的情況去給予治療。
機構除了提供家屬諮詢,也提供家屬照顧訓練,教導失智症照顧的技巧,舉辦社區活動讓失智患者參與,包括聊天、運動、手做工藝等,以延緩退化。甚至在有些地方還會把照護中心打造成40-50年代的懷舊復古環境,讓失智患者有親切的感覺。
若家中有失智症的患者,歡迎多加利用家庭照顧服務專線0800-507-272或失智症關懷專線 0800-474-580
歡迎收看:家庭8點檔~ 我會失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