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Pixabay
「不要那樣。」媽媽一天得重複好幾百次。媽媽深感挫折,因為孩子對她說的話已經麻木了,而且處處唱反調。
然而,這個毫無收穫、毫無成效的親子互動循環可以因著一個問題而徹底扭轉,這個問題就是:「你為甚麼要那樣做?」
早在幼年時期,父母就需要教導孩子分辨簡單的對錯並作出正確的決定,孩子必須學會自己思考。但解決問題的技巧不是天生就會的,是有賴於學習。
首先是透過示範。孩子觀察父母如何作出正確的決定,並試著仿效父母。再來是透過口頭的教導。父母讓孩子看到解決問題求得答案的整個過程,並回答孩子對此過程所懷的問題與不解。最後父母再講解一次解決問題的過程。將正面步驟和負面步驟解釋給孩子聽,深入討論,若有需要還可以將負面的步驟加以改正。
不可否認,教導孩子如何解決問題剛開始一定會花很多時間;但就長期而言,卻可以省下許多時間,免去許多傷悲,因為孩子會學到如何為自己作出正確的決定。
我們不是訓練孩子去應付問題,應付意味著在問題中求生存,它容許問題留在那裏沒有被解決,以為問題遲早會消失。解決問題則意味孩子按部就班學習解決問題,得到解答的一套步驟及方式。解答不會立時現身,但一步一步地,任何問題都可以在上帝的幫助、父母的引導下,以及孩子想要學習的意願下獲得解決。時間是耗上了,但俗話說得沒錯:「大步求快,事事棘手;穩紮穩打,輕而易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