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3C時代吞噬了嗎?
我們常在餐廳看到小孩開心喧嘩,父母卻覺得受到干擾,此時手機一給,他們馬上靜下來,形成3C保母的時代,出門在外,想讓孩子安靜就拿出手機,而且甚至很多孩子都人手一機。
圖:envato
幾歲可用手機?
有很多家長常會問:給孩子看或擁有手機,到底幾歲最合適?但是在問的同時,通常都已經發生過類似以上的場景了。在美國曾經有過很有意思的大型研究,時代背景是電視剛開始普及時。當時發現進入國小階段的孩子,有一半以上都靜不下來,好好上課和學習,甚至不時的對同學惡作劇,如沒來由的打一下同學,扯一下頭髮,或忽然伸出腳去讓經過的同學跌倒等。長期研究的結果,發現環境或其他因素都可能讓孩子作出此舉,但一個變相的指標,卻直指當時家裡電視的普及度。
在家電視一打開,孩子都被聲光效果的畫面吸引,讓他們目不轉睛,如果突然將電視關掉,就會發現一片寂靜,孩子也隨即呈現無趣的表情和呆滯的眼神。學校的課堂大多是靜態式的學習,相對之下,孩子對學習的慾望自然降低。如今數位時代來臨,甚至孩子一拿到手機,家長要孩子關掉或離開畫面,往往是難上加難,也形成家長的一大困擾。
學者專家對幾歲的孩子可以開始用手機,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一派覺得能不碰就不要碰,不管年紀再長都不給手機。另外一種就是主張,這是孩子的世代,就讓他用。我們這些從事教育工作者,還是會給一個時間點,如在三歲之前能夠不用,就盡量不要讓孩子用;假設父母已經開始給孩子使用,一定要把握一個原則:儘可能減少使用時間,但縮減後多出來的時間,父母一定要有智慧地以其他事物取代。當孩子不玩手機時,有什麼更有趣的活動可以吸引他。
萬物都有定時,給孩子用手機也是如此,不過,父母須牢記,孩子要的其實不是手機,而是你的陪伴。
孩子遭遇網路霸凌時⋯
「回家洗洗睡吧!在那邊丟人現眼……」
「真的笑死人了!」
「他怎麼有臉PO這種東西……」
「不要消費別人了,好不好?!」
很多家長會擔憂孩子在網路上被霸凌,卻說不出口。在日本有個非常優秀的女學生,轉學之後雖然課業上仍然保持佳績,但人際關係卻一直踩剎車。都已經過了一年,孩子每次要去上學校總是意興闌珊,後來發現原來才剛轉學沒多久,同學就發現她的長相很有趣,而嘲笑了一下,這一下下卻引來其他人繼續嘲笑,而且長達一年,她自己都不知如何反應。也有很多青少年不是因為長相,而是被造謠傳遞不實的訊息,然而當事人並沒有這麼說。另外一種是,有人把照片用修圖軟體做了不實的加工,在網路上傳了千百回,到最後都不是自己原來的長相。很多類似的事件在網路上發生,難怪家長會有所擔憂。
美國有一項調查,發掘遇到霸凌的青少年會通報的約有六成,然而沒被發現的少說也有七到八成。感覺網路霸凌已經成了常態,又容易讓人形成負向的聯想,有的孩子因為承受不住,而產生很多遺憾的事件。小時候我們也許都遇過類似的霸凌或嘲笑,但回家哭一哭似乎也就沒事了。而現在在網路上產生的霸凌現象,卻可能在社群媒體上24小時一直不斷地露出,還會時刻加上些新的酸言酸語。
一般的霸凌大概有三種不同的類型:語言、肢體、關係。不論是言語上不斷堆疊謠傳;或三不五時碰你一下,大多數青少年都不喜歡受到別人冒犯;而關係的霸凌是最嚴重的,大家約好分組時不要跟他同一組,或等下去哪裡,故意在他面前不告訴他等等。這三種在網路上全都混成同一件事:語言被扭曲,從網路上衍生到實體面的動手動腳,在群組中不斷孤立某人,拉開距離,這些都會讓孩子的心受到很大的傷害。
孩子一旦在網路上被霸凌,可能長期不願去上學,對很多事充滿恐慌,或無法接受和理解別人所說的,這需要進入輔導層面才能解決。
然而,家長要留意孩子的某些外顯症狀,酌情處理。首先,可以提醒孩子,在網路上永遠沒有橡皮擦。只要在網路上寫下一字一句或PO一張照片,就會一直存在。有的孩子以為上傳沒多久刪除,就看不到了,但只是我們看不到,在網路上還是會被人看見。或者,有的孩子認為我只跟好朋友說而已,但好朋友也有自己不認識的好朋友,一直串聯就拉了一大堆陌生人,秘密也就不再是秘密了。
其次,網路的公領域和私領域很難有界線。孩子面臨課業極大的壓力,有時忙到很晚回到家,還要面對父母的拷問,好不容易進了房間,房門一關想說至少可以跟好朋友肆無忌憚地抒發一下內心的壓力,但沒想到這一聊,內容就傳開了,到第三天,話傳回來已經不是他的原意,這一定會讓孩子產生焦慮。
第三,家長一定要陪伴孩子,不要讓他過早處於孤單的狀態,尤其是青少年,如果長期孤單,就很難在社交的情境去面對其他的事。鼓勵孩子分享私密的事時,不要從網路的管道去說,就會減少後遺症。
最後,家長要牢記在心,即便孩子在網路上做了讓你覺得遺憾的事,你還是要成為孩子最大的後盾,保護、支持、陪伴他。孩子或許會用自己錯誤的小聰明去與人互動,但是所有父母皆需要以智慧來陪伴孩子。
主講◎劉容襄老師/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學博士/台灣師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整理◎莊恩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