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黃瑽寧
有了網路之後,現代人可以從非常多元的管道獲取醫學與健康知識,網路通道像LINE、FB、健康新聞,以及各種醫學部落客,健康網站等等。但是在這麼多的資訊轟炸之下,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健康了嗎?除此之外,在吸收這些健康知識之後,心情是否更篤定、輕鬆?
面對健康資訊的態度,有些人甚麼都信,兢兢業業的過每一天,吃喝拉撒都要符合專家說的原則;另外有些人,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做不到的一概置之不理;當然也有完全不在乎的人,彷彿是健康新聞絕緣體,不看也不信,做自己最大。
然而,生活周遭充斥這麼多健康訊息,我們究竟該如何篩選?這裡提供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所建議的五個步驟,也就是所謂的5W(人、事、時、地、物)原則,作為基本的篩選工具:
- Who(人):任何文章,只要沒有屬名作者,基本上就可以略過不讀。若作者乃有名有姓,也可以進一步google查證,他過去寫的文章,是不是具有公信力?這肯定是辨識網路訊息真偽的第一步驟。
- What(事):這篇醫學報導的內容,是否太過虛浮誇大?任何太過神奇或者太過驚悚的文章,理論上都應該存疑。當標題充斥著「驚呆了」、「恐罹癌」、「立即見效」、「不傳之秘」等聳動字眼,通常內容也不會太貼近事實,當作奇人軼事看看可以,認真就輸了。反之,若一篇文章能夠舉證歷歷,列出實證等級的研究數據,可信度就會大幅提高,只是一般人閱讀起來的確會比較吃力。
- When(時):這篇文章刊登的日期為何,觀念是否已經過時?醫學發展一日千里,許多舊的育兒或健康觀念,早已不適合再拿出來。在1950年代,醫學的進步速度,大約相隔五十年才會增加一倍的知識量,如今醫學的進步速度,是每隔七十三天,知識就會增加一倍!以這樣的速度來推算,育兒書每四年才翻新一次,都還嫌太慢。
- Where(地):這篇文章刊登在哪裡?刊登的位置也代表文章的可信度。LINE群組上隨便流傳的健康貼圖,完全追查不到上述「人、事、時、地」四個原則,根本就不應該轉傳,更遑論相信。讀到一篇網路文章時,也可以看看網頁中「機構簡介 / 關於我們」的欄位,如果屬於學術網路,通常比較具有公信力。
- Why(物):為什麼這篇文章會出現在網路上?許多健康新聞,看起來是在宣導健康理念,其實是在鼓勵民眾購買某健康食品,或者宣傳自費的檢查、手術等等。健康食品或各種醫療服務沒有不好,只是鼓勵大家多問問「為什麼」,或許有助於替自己的健康把關,做出更正確的決定。
最後一個Why的原則,也適合給撰文者(醫師、營養師、醫藥記者等專業人士)客觀的思考,將這些健康資訊放在公開網域上,有何目的?所要宣導的正確健康觀念,是否嚴重到必須以恐嚇式行銷的字句,來吸引點閱率?
如果看到一些真偽難辨的健康資訊,可以用下列幾個方法釋疑:
- Google 關鍵字:「你所看到的疾病主題」和「謠言」,可能已經有其他專家曾經破除。
- Google 關鍵字:「你所看到的疾病主題」和「你信任的醫師的名字」,是否有你信任的醫師曾經寫過相關的文章。
- 請「美玉姨」進入LINE群組中,幫忙辨識轉傳內容是否為謠言,「美玉姨」還會反饋回答正確的知識。